四川先锋网
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

雅安市汉源县:“新农人”赋能 推动“省字号”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

更新时间:2024-09-03 浏览量:

汉源县流沙河沿岸粮经复合(稻+蒜)现代农业园区是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、首个市五星级粮食类现代农业园区。近年来,汉源县以人才赋能产业,以产业聚集人才,助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。

培育职业农民 推动人才技能提升

乡村的主体是广大农民,乡村产业振兴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的振兴,现代农业园区把加强农民培训放在重要位置,让更多“老农民”转化为“新型职业农民”,使他们“爱农业、懂技术、善经营”,成为产业振兴的主力军。

农业园区借智育强本土人才,通过建立“农业龙头企业+专业合作社+农户”绿色联结机制,面向园区重点企业、合作社负责人、种养大户等开展系统化培训,提升本土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素养。同时,依托县委党校、乡村学堂、国家实验室汉源基地等平台,常态化组织优秀师资进课堂、进农户、进基地、进田间,引导小农户因地制宜选准大樱桃、花椒等特色产业,提供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全产业链精准服务,有针对性地培养出懂农业的“田秀才”、有技术的“土专家”、善经营的“农创客”、会管理的“农场主”等新型职业农民。

此外,农业园区充分发挥人才示范引领作用,以“汉源县乡村振兴农业产业人才“十百千”计划”为抓手,从示范作用好、辐射带动强的致富带头人、种养大户、乡土专家中遴选100名本土技术带头人,构建“1个领军人才团队帮带10名本土技术带头人,培育100个产业示范户”的递进培养体系,指导示范户应用推广新品种、发展新产业。

专家团队赋能 带动产业提档升级

以前的农民不熟悉新品种,下种后担心收成问题,为了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,水稻育种后,来自省农科院、县农业农村局等院所单位的专家,手把手指导农户如何施肥、浇灌,不定期提供技术培训。同时,汉源县积极建立重大科研项目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持续深化与四川农业大学、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等校地企的科研合作,组建以熊洪研究员、蒋鹏副研究员、吕秀兰等为主的专家团队,开展稻蒜果丰产栽培管理技术集成研究,转化生物防控、种养循环、稻草覆盖还田等绿色技术9项,形成“秸—饲—肥”猪—沼—稻”等循环模式,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30%,打造出绿色生态、循环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。

专家团队不仅为园区带来先进且丰富的生产经营经验,还带来了水稻机械直播技术、稻蒜全程机械化等技术;不仅推广秸秆覆盖还田、植保无人机防治病虫害、测土配方施肥、物联网信息化技术、冷链物流等新技术、新工艺,还推广香优8518、川康优6107等10余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,不断提高粮食的丰产性、适应性和商业价值。“人工收割每亩要800元,机械收割只需200元,成本低很多;以前6个人打一天的稻谷量,如今半个小时不到就可完成。”农民白均才道。

“目前,园区水稻亩均产量900公斤,亩均综合产值达2.27万元以上,实现稻田“千斤粮两万元钱”的高产高效目标。”汉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勇说道。

聚焦创新模式 拓宽产业增收渠道

“有了本土人才和专家团队,农业产业不断做优做强了,但是如何利用园区拓宽百姓增收渠道成为了我们思考的工作重点”,县农业农村局杜洪俊说道。“一方面,我们大力快开展“稻+蒜”复合轮作,另一方面,我们利用园区阵地试点农旅融合,目前来看,成效是明显的”。

开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复合种植,不仅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,还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。“大春种稻谷,小春种蒜,一亩地能产900公斤稻谷,按照市场价,水稻可收入三四千元,加一季蒜苗、蒜薹、蒜头,可以收入2万多元。”汉源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人员胡文说,粮经复合,实现经济效益翻倍,农民收入不断攀升,让汉源县广大农民“既饱肚子又挣票子”。

园区以农旅融合为抓手,合理布局新业态、创设新模式、优化新格局,在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,积极打造“汉源粮仓、花海果乡”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,规划建设观花游步道、农旅景观荧光路、稻草雕塑广场等11个景观节点,发展农事体验、特色民宿等新业态,推动“田园变公园、农房变民宿、产品变商品”,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48元、高于全县23.13%。

人才兴则乡村兴,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是为农业园区打破城乡信息壁垒的先行军。人才的不断培育和流入,引领园区走上了一条农业产业深度融合、现代农业绿色循环发展、农民收入不断攀升的康庄大道。

文章来源:四川先锋网 文章作者:汉源县委组织部

上一篇:汶川县:“三个注重”锻造优秀年轻干部生力军

下一篇:凉山州会理市:“三维发力”做实乡镇干部“育管用”全链条